產銷供應鏈無法銜接的有機農業

大家一起攻頂 才能看到有機美好全貌 

這段時間,我們的農政單位,對於天氣太好造成的豐收,卻有著無限的哀傷。

看到產銷失衡問題,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差錯?其實,有機農民越來越多,買家也與日俱增,還有政府的資金投入也不少。

企業仍是缺乏遠見 保持觀望

但,為什麼這個翻轉農業新時代的運動,仍很辛苦無法站穩腳步呢?簡而言之:問題出在供應鏈。有機農民還是農民,會種不會賣,對於行銷工作仍是非常的不擅長。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的報導,印度政府為有機農民種植者,研擬了很多培育計劃,但針對供應商所設計的類似行動,卻少之又少,如行銷輔導、或消費者認知教育。我相信這個問題,在許多推廣有機農業的國家,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般農業政策對於有機肥料補貼、或建立農場申請貸款十分容易,但卻缺乏建立一個冷藏車隊或與超市代理交易的激勵措施。多數現存的供應鏈基礎設施都與大型公司密不可分,這些公司以出口為重追求更高的利潤。

有機產業發展至今,願意投資在冷鏈以及電腦配送系統更新的企業,真是微乎其微呀!而主事的農政官員是能不碰就不碰,做為有機產業的政策主管,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無法真正的投入長時間的研究問題,並輔導產業解決問題,亞洲各國的有機農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理想和目標仍有顯著差距

表面上看,世界各地的有機運動發展十分蓬勃。以印度來說有將近60萬有機農民,位居世界之冠;有機農業更種面積排名第九;而去年財政年度的有機農業預算高達35億盧比(約臺幣15.46億)。

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已然了解,使用殺蟲劑、荷爾蒙、化肥和生物工程基因的食物,對人體和地球都有害。印度錫金的所有農場現在也都轉為有機種植。而城市有機農民遍布全國,他們微笑著述說著自己如何辭去工作,轉為種植有機蕃茄。

然而,在印度市場、超市和餐館中,卻很難找到有驗證過的有機水果和蔬菜。一家商店的「有機」區域陳列著茶葉、香料、蜂蜜、有機花生醬和巧克力,這些僅佔日常飲食的極小部分。多數產品標籤都帶有綠葉標誌,但是沒有人想得起來這個標誌是什麼,更不用說解釋它代表的意義。

為什麼有機食物遲遲未出現在消費者的餐盤中呢?這是因為印度的有機革命雖然是出於善意且穩步成長,但卻有點混亂。沒錯,印度擁有最多的有機農民,但絕大多數都是小額持股,採收量不足以推高產量。進入全球前十名有機面積的區域,其實只占全國土地的1.1%。相反地,全球有11個國家的有機耕地佔該國總農地超過10%。此外,35億盧比的有機農業預算紀錄,與今年7千億盧比的化肥補助相比,真是相形見絀。印度錫金足足花了15年時間才完成這趟有機旅程,走到這個地步。

這跟臺灣的有機農業相較,何嘗不是如此?臺灣有機產業更別說了,我們的有機農業自1988年高雄區農改場旗山分場開始,今年已走過30年,成效如何備受檢驗!

帶著大家一起攻頂才能看到有機美好全貌

至於那些常在頭條新聞中出現的城市農民?他們的數量根本不足以改變現況。同時,印度最大的有機生產者,擁有數千農民和公頃的印度公司,因問高利潤而將大部分的加工食品出口到海外。儘管如此,印度國內對有機產品的興趣不斷增長。

在果阿(Goa),卡蘭·曼拉爾(Karan Manral)和他的妻子優吉塔·梅赫拉(Yogita Mehra)致力於幫助當地農民轉做有機耕作、並協助尋找買家。「我每個月都會接到25個電話果阿在地的瑜伽工作室、健康農場、餐館和家庭要求購買有機農作物。我幾乎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說。

曼拉爾的這個困境恰恰反映了印度農民、賣家甚至政策制定者,日益面臨的挑戰:如何快速、安全、便宜且固定地將新鮮的有機食品從種植者這方送達買方手中。「我覺得自己就像站在山頂上,而農民和消費者則站在山的兩邊,他們都看不到對方。」曼拉爾說。種子資金

有機水果和蔬菜需要獨立的供應鏈,來處理自家送貨卡車和冷藏保鮮盒運送至當地超市,因為農民無法在每一顆高麗菜上貼上標籤。在城市裡,每週的農貿市場雖然已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比隨時開放的市集或者超市,這個通路還是不方便。

另外還有農場的訂購服務,提供家庭新鮮的綠色蔬菜,但是訂購者無法選擇內容,他們甚至不能提前知道會拿到什麼蔬菜。因此無法計畫性生產。

不過,缺乏銷售量保證可能才是農民傾向將農作物交給大型食品公司處理的主要原因。這些公司再將農作物加工成不易腐爛、高利潤的農產品,例如芒果果醬、羽衣甘藍薯片、即飲湯品和白薑黃粉。

農民與加工業者應攜手合作

總部位於班加羅爾(Bengaluru)的Phalada Agro公司負責人蘇里亞·夏斯崔(Surya Shastry),透過網路銷售從有機食品到義大利麵醬的所有食品。1999年創立公司開始即著重出口業務,直到2011年他確定本地需求市場規模夠大後,才推出自有品牌的Pure&Sure加工食品。

夏斯崔認為吸引讓農民轉向有機耕作並持續的訣竅,就是讓他們在經濟上獲得等值的回饋。他說:「我們的重點是先建立一個市場和一個強大的分銷管道。當一個農民的收益無法達到像你和我的水準時,他就會走回老路。我們擁有1,500位農民和八千英畝農地,這個規模對於像我們這樣老的公司來說並不大,但能維持他們的有機農作方式也可為永續性盡一份心力。」產業鏈到底該滿足內需或是外銷?

接下來我們要談,有機農業到底該滿足內需或是外銷?

以印度為例,印度有機農業協會(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of India)主任克勞德·阿爾瓦雷斯(Claude Alvares)表示「從一開始,出口才是政府發展有機農業的重點,而不是國人的需求。」

該協會協助日前在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舉辦的有機世界大會(OWC)。

阿爾瓦雷斯亦表示,「我們花了近15年的時間完成國內驗證,卻讓我們飽受質疑。」

有機農業補助重前端缺後端配套

Ecocert-India負責檢驗和有機驗證公司,印度區域銷售經理阿莫爾·內爾班(Amol Nirban)目前正進行梅加拉亞邦(Meghalaya)有機鳳梨農場的驗證工作。他表示:「這裡的品質絕對是全球一流的。」但是,想把它們廉價地運送到德里(Delhi)的物流,事實證明幾乎還是不可能的。

他說:「政府的農政單位,為有機種植者研擬了許多培育計劃,但針對供應商設計的類似行動,卻少之又少。有機農民的有機肥料可獲得補貼,因此可以建立一個堆肥坑。農場貸款也變得更容易。但是,負責經貿單位卻獨缺乏打造一個獨立的冷藏車隊,或與超市代理交易的激勵措施。」

這問題,在臺灣我們也面臨一樣的挑戰!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跨產業配套,需要跨部會合作的統籌,如果各單位只謹守自己的業務範圍不願串接,則有機產業的推動永遠出不了農業部門,到店家去全面啟動銷售。

印度現行驗證制度費時耗財

印度有些食品加工公司甚至會幫助他們的農民,取得政府的有機驗證。雖然花費不少,但這個驗證代表全球公認該產品未經化學途徑處理(請見下表)。但那些提供消費者直接食用蔬果的農民,通常是位於城市邊緣的小農場。期待他們證明自己的農產品是乾淨的,實在難上加難。

由於沒有設立農產品市場委員會來引導有機食品進入市集,所以小農們除了必須形成群聚來取得驗證資格外,也無法獲得太多的專家建議,甚至在獲得認證後也很難找到買家。 目前現行印度二種驗證制度優缺點比較表

在印度銷售的所有產品,無論是新鮮食品或包裝食品,都必須透過下列兩種系統的認證。這個過程可能耗時、複雜而且往往極為昂貴。

1.國家有機生產計劃(National Programme for Organic Production,NPOP)

2001年通過,主管單位為商工部(Ministry of Commerce & Industry),它最初是專為出口產品所設計。

根據該計劃,農地必須經過28個第三方認證組織中的其中一個,認證無使用工業化學品(肥料、殺蟲劑、除草劑、激素和農藥)。

在加工食品部份,認證機構應檢查產品是否來自NPOP認證的農場,並由NPOP認證的加工商處理。

通過認證的食品必須標示印度有機標誌。這些標準已取得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美國農業部(USDA)和瑞士的認可。

缺點

  • 第三方認證組織既昂貴且必須每年更新。
  • 由此可見,這個計劃適用對象只限於與擁有數千英畝農民合作的大公司,並且主要通過出口不易腐食品,如油料作物(oilseed)、加工食品、穀類、茶葉、香料和豆類賺取收益。

2.印度參與式保障體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 for India,簡稱PGS/PGS-India)

已在38個國家實施,2015年獲得農業和農民福利部聯盟(Un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Welfare)認可。該認證制度也可認證小農戶團體(每戶七畝)。

居住鄰近的五個以上種植者組成一個團體,並在政府計劃下接受有機培訓。

接著,在地區協調小組(Regional Councils,印度現在有562個)的協助下,農民們相互檢查對方的產品。如果種植者違反任何規範,他們的產品就不能透過該團體銷售。

印度目前有6,646個PGS團體,約21萬個農民。

缺點

  • 體系資金不足,農民培訓品質低,而且該體系對於創造有機農產品的長期市場無太大作用。
  • PGS未獲得美國和歐盟兩大有機食品市場的認可,所以小農還是不能把產品賣到國外。
  • 他們也不能把食物銷售給NPOP認證的加工商,這意味著他們往往缺乏維持有機農作的動力。

加緊「綠色翻轉」腳步(Green turn)

全世界正在加緊腳步將更多的土地轉變為有機農業,這並不是為了想要吃得更好,而是害怕糧食就快不夠了。數十年的化肥和農藥使用(為種植高產量雜交種子來餵飽爆炸的人口),造就了土壤根本無法再生的農場。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預測,從現在起的32年後,到2050年,全世界可能會再增加21億人。對於許多人來說,在同一個田地上進行有機耕作、運作多種作物、使用天然的害蟲防治和肥料、適應氣候,以保持土壤的肥力,是拯救世界糧食生產的方法。

但問題是,大規模的農地轉換需要大量的資金。雅各布·扎查里亞(Jacob Zachariah)說:「在實現土壤再生,以及農場能自行堆肥和授粉並回收生產成本前,還需要一段時間。」他和他的妻子米妮·潘特(Mini Pant)在位於孟買郊外科爾沃德(Gholwad)的自家12英畝農場上種植水果和蔬菜。

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即使是有機農民也很難每餐都吃有機食物。對於扎查里亞和潘特來說,有一個果園意味著他們兩人永遠都有足夠的水果,但他們每週只有四天能吃到有機蔬菜,每週兩次的有機稻米。潘特說:「全有機只有在可取得且很容易購買的情況下才會實現。」

守得雲開見月來

時至今日情況有了變化。阿爾瓦雷斯回憶80年代時,農民和官員都對這個問題都興趣缺缺。但今日,聯盟農業部長在OWC(有機大會)開幕式時對各國首相說:「部長們以前都會問『有機是什麼?』,現在他們則問『我們怎麼轉做有機?』」

印度食品安全和標準管理局(Food Safety and Standards Authority of India,FSSAI)在OWC大會上宣布了簡化有機食品購買、銷售和了解的新步驟。該部門擬訂了新的食品安全和標準法規、設計一個受到兩個認證單位認可的有機食品的通用標章(2018年生效),並建置幫助消費者驗證有機食品真實性的網站入口。

FSSAI執行長帕旺·阿加瓦爾(Pawan Agarwal)表示:「這些舉措不僅有助於建立消費者信心,還會加速印度和國外有機食品貿易和商業的發展。」目前印度正規劃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成立國內第一所有機研究大學,阿爾瓦雷斯估計,未來五年內會有更多的城市消費者對食物種植方式產生興趣。

同時,馬拉爾說,印度大部分農民都需要更先進的知識來協助他們,放棄過去化學主導的種植技術。阿爾瓦雷斯說,印度必須強化評估有機足跡,才能了解印度許多未經認證的有機產品、部落和地區作物以及傳統知識。

扎查里亞希望城市消費者,首先承諾選擇居住城市半徑60公里範圍內種植的新鮮時令食品,以便更容易追踪其來源。不過對此曼拉爾提出一個更簡單的建議:「打造一個有機食品市場,讓消費者可以隨持接觸到它,進而產生信任,這個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有機農業到底該滿足內需還是外銷?

反觀臺灣,就在我們的國際行銷農政單位還在質疑,國內有機農業的規模微小,不足以投入人力、物力協助其茁壯時,反觀亞洲的印度已經朝向國際出口,向國際證明有機農業是她們國家成長的希望以及未來解決糧食不足的方法之一。

印度也是小農當道,有60萬有機農民問題要解決,臺灣至107年5月,有機驗證面積7778公頃,驗證農戶3441戶,只有0.006%的農友需要政府關愛的照顧,比起印度錫金,為了讓農民取得有機驗證,花了長長的15年時間。相信只要政府不短視,決定要不要做而已!

太多的國際案例再再證明,這股不可逆的朝流和趨勢,實在無法擋,但是我們的農政單位,還在為天氣太好,而盛產的蔬果煩惱何處去?真的該把腦袋探出臺灣島以外的地方,全世界有機原料缺貨的情況下,為何還不做有機生產規畫?為何還不增加有機產業外銷之輔導?風向已轉,我們可以逆風高飛嗎?

BOX

105年底臺灣地區農牧戶數為77.5萬戶,占臺灣地區當年底總現住戶數之9.1%,其中有從事農牧業之戶數為71.4萬戶(占臺灣地區當年底總現住戶數之8.4% );農牧戶人口為281萬餘人,占總人口數12%。農牧戶之耕地所有權屬全部自有者占80.3%,耕地全部非自有者(他人委託經營)占4.5%。105年農業就業人口為55.7萬人,其中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4.9%。

https://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

資料來源:

http://www.hindustantimes.com/more-lifestyle/is-that-an-organic-carrot-a-look-at-why-it-s-still-so-hard-to-tell/story-GqxglxZevb5N9BdswFPfOP.html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