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 再生能源投資處女地

需求規模潛力蓄勢待發 政策與投資成為關鍵

2016年,東南亞區域的生產總值(GDP)為2.5萬億(兆)美元,是2005年的三倍。此區域的經濟成長每年超過4%,是全世界發展最快速的區域。伴隨著經濟成長,東南亞的人口增加、收入提升、快速的城市化,大大推動能源資源的需求水平。

預計2050年東南亞的人口將會成長25%,導致各地政府面對極大的壓力,需讓住宅、交通運輸、水資源、環境衛生等基礎公共設施,以及工作機會與社會福利的保障,跟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發展快速,能源供應面臨挑戰

如此激烈的發展現狀與前景,提高了對於安全又能負載的能源需求。1995年至2015年,東南亞的能源消費幾乎翻倍,平均每年增長3.4%。2015年,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是東南亞區內能源消費總量(TFEC)成長最快速的國家。

現在東南亞的能源消費領域,以工業(29%)、運輸業(27%)、住宅區(26%)佔據大部分。越南西貢。(圖取自flickr)

多元化能源結構,因應能源安全問題

東南亞有超過一半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礦燃料,尤其是石油(主要在運輸領域)與天然氣(主要在電力供應)。隨著東南亞快速的經濟成長,預估至2035年,能源需求預期每年將會成長4.7%,而主要的需求在工業、運輸業、建築業等領域上的電力供應。

當然,東南亞各國已經逐漸意識到,煤礦燃料所帶來的能源安全問題。同時煤礦燃料的開採與使用都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目前能源政策依賴煤礦燃料的現狀,將難以因應國家的發展,東南亞許多過去礦物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已經開始面臨蘊藏量的枯竭,因此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進口能源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但同時也提高了各國能源經濟的成本。

面對能源安全問題,在缺乏現代化的能源服務下,東南亞國家開始轉向投入多元化的能源結構,透過再生能源的投資,以及能源效率的提升,建立可靠且有益於社會、經濟、環境的能源系統。投入再生能源的多元能源結構可降低國家的採購成本,例如太陽能以及陸地風電場的建設最為顯著,2012- 2016年間,太陽能設置降低了45%的成本,而陸地風電場則降低了11%的成本。

再生能源將帶來正向影響

根據IRENA的「東南亞再生能源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改採再生能源能夠再創造東南亞的經濟成長。再生能源的部署,能夠為該區域的生產總值帶來正向的影響,包括創造工作機會(在2016年為東南亞創造了估計611,000份工作機會),主要在液態生物燃料、水力發電、太陽能領域。

根據東南亞目前的計劃與政策,到了2030年,再生能源將預計創造170萬份工作機會,若加速配置則有可能達220萬。東南亞各國已制定了國家的再生能源目標,其中東協(ASEAN)成員國致力於在2025年達到能源供應總量中23%的再生能源供應。

東南亞各國再生能源潛力

東南亞有可觀的再生能源潛力,但大多數未充分發展。印尼與菲律賓的地熱能豐富,估計印尼的地熱能源佔全球地熱能的40%。越南、柬埔寨、寮國與緬甸有豐富的水力,單在湄公河流域下游估計就有30,000MW的水力潛能。泰國、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的風能亦有可觀的商業潛力,其中菲律賓擁有東南亞國家中最大潛力的風能(76,000MW)

東南亞位於熱帶,一天當中有12小時都有強烈的太陽光能,每平方米、每小時有平均4,500kW的太陽照射。

若是東南亞的再生能源能夠被有效開發,相信達到國家充分、平衡的能源供應,不會是異想天開的提議。然而,再生能源的有效開發確實面對許多挑戰,從開發商到消費端,甚至整體國家的結構性層次,都需要共同協力做出改變。越南湄公河。(圖取自flickr)

東南亞再生能源發展現況

根據IRENA數據顯示,東南亞國家目前的再生能源建設已有一定的成效。

電力供應方面,2015年東南亞的再生能源比例佔了總電力供應的17%,其中約3/4為大型水力發電。非水力能源的佔比,從2006至2016年間快速增長(從6GW提升至15GW),但主要是生物能源、地熱能源(主要在印尼、菲律賓),而太陽能與風力則佔少數。

工業領域方面,主要採用的再生能源為生物能源,其次為太陽能、地熱能。

住宅領域所採用的再生能源將近69%為生物能源。儘管現代燃料(液化石油氣)的普及導致佔比下降,但傳統的生物能源在住宅領域中仍是主要的能源來源,尤其是在柬埔寨、印尼、寮國、緬甸、越南。

運輸業對於再生能源的使用佔非常少數,僅有3%,主要為液態生物燃料。主要市場分佈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與泰國。

需多方政策與投資支持

然而,若東南亞僅按照現行的政策與計劃持續執行,到了2025年僅能達到能源供應總量中低於17%的再生能源供應提升,距離所欲達到的23%目標仍有6%之遠。為了能夠填補這6%的差距,東南亞各國勢必需仰賴更多有效政策與投資的支持。

電力供應方面,要促進再生能源配置,政策的發展主要需朝向融資方案、機制與技術標準的允許以及授權、誘人稅收政策保障再生能源的購買與使用。實際上,不少國家已實行了特定技術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以保障再生能源的投資者應有的盈利回饋;另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亦是可負擔的。根據IRENA的分析報告,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確實刺激了東南亞國家(例如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再生能源(太陽能)的投資效果,但政策環境的穩定維持亦是持續促進政策效果的關鍵。

為了吸引國外的投資與技術,同時兼顧再生能源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再生能源配置政策也必須考量其他輔助政策,包括教育訓練、研究發展、工業政策以及更廣泛的國家投資環境等。

在眾多的東南亞國家中,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擁有相對更成熟全面的政策制度規範,穩定可行的政策環境,能夠鼓勵長期投資的注入。根據IRENA的分析數據,2006至2017年間,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與越南的再生能源領域共注入了27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泰國吸引了最多的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其次為印尼、菲律賓。生物能源佔據了最多的投資額(32%),其次為太陽能與地熱能。

近年來,投資者的角色多元化,除了政府層次的公共投資外,私人投資亦開始投入,發展出公私合夥投資模型,為再生能源領域創造更多元的資金來源:包括提供股權與債務融資、綠色債劵、氣候基金等。但是對於市場不成熟的國家而言,政府的公共投資仍非常重要。

然而,私人投資領域的開發,是進一步發展所必要的,2009至2016年間,開發銀行的投資僅有約60億美元,若要達到2025預期23%再生能源供應量目標,年度投資額必須大幅提升至270億美元。要吸引私人投資,需要提供準備完善的計劃、促進當地資金的融資渠道、降低投資風險。

總結來說,東南亞如今彷彿是一位發現了巨大寶藏的探險家,但要如何將寶藏搬出洞穴、轉換為對人們生活有價值的事物,相信會是冒險的第二回合。冒險同伴的加入與協助,勢必不可少。

參考資料: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

東南亞的可再生能源,持續增長(2018年2月23日)

https://marineenergy.biz/2018/02/23/more-renewables-central-to-southeast-asia-sustainable-growth/

東南亞的永續再生能源佔比提升(2018年2月21日)

http://irena.org/newsroom/pressreleases/2018/Feb/Higher-Shares-of-Renewable-Energy-Central-to-Sustainable-Development-Across-Southeast-Asia

IRENA「東南亞再生能源市場分析報告」(2018年1月)

http://irena.org/publications/2018/Jan/Renewable-Energy-Market-Analysis-Southeast-Asia

其他資料來源:

https://www.eniday.com/en/sparks_en/green-south-east-asia/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