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加坡永續食品高峰會
創新年代 科技能取代天然嗎?
地球資源永續發展是彼此共同的關切,儘管專業所長各不同,嘗試從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努力為永續議題尋求解答,就是將彼此聯繫於此的原因。今年9月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區永續食品高峰會,聚集了來自學界、商業、農業、科技等領域人士。而與會人士不約而同的為這個議題發聲。
城市農業新趨勢
其中熱門議題之一,新形態農業與食品的討論。現今是人口暴增的時代,原有的農畜產業糧食供應,已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不少人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提升糧食自給率。
糧食已經如此缺乏,但是願意留在鄉鎮農田工作的人們卻日益減少。全球化和商業化的生活模式,促使更多村落居民往城市遷移,人口往城市遷移造成鄉鎮人力老化、農田無人耕耘,讓已經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更為吃緊。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提升農田耕作面積與糧食產量,積極開發鄉鎮固然為選項之一,透過適當結合鄉鎮與農業的發展,引導人們回鄉耕耘。但是城市化趨勢相信是往後社會難以阻擋的發展走向,人類也勢必需思考,如何將農業搬離鄉鎮、與水泥鋼筋共存。科技帶來農畜牧與食品革新
Agrivo International董事與行政總裁拿督劉慶鴻(Dato’ Joel Low)表示,城市農業將會是吸引年輕人從農的「魅力產業」。為了將農業融入入鋼筋水泥的都市中,科技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著重科技的高知識產業,相信更能夠吸引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如今,人們可以應用智能手機遠端搖控、雲端系統、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物流倉庫技術、實時監控系統、分析程式系統等,掌握農作物與牲畜的生長條件。
如此一來,人們能夠把握植物或牲畜的生長狀況,在不添加非自然的化學物質下,創造優質的生長環境,充分有效使用「城市農田」面積並提升生產率,保障作物食材的乾淨衛生品質,延長食品存放期限,創造多樣的食品選項,降低食物里程,更可能降低食品的售價。新糧食後盾:昆蟲蛋白
除了蔬果穀物等農作物之外,肉類也是人類所需的蛋白質重要來源。
人類面臨的糧食危機,也包含了對蛋白質來源的迫切需求。然而,牲畜養殖實際上耗費的土地面積更為龐大,尤其是牛、羊、豬等大型牲畜,餵養牲畜更需要種植大量的穀物糧食。同時有許多專家認為,不少牲畜(如牛)也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對地球的氣候暖化、溫室效應做了不少「貢獻」。
尋求新的蛋白質來源,是不少講者都談及的重點。位於泰國的Bugsolutely創立者馬西莫·雷沃貝里(Massimo Reverberi)在此次高峰會上分享了他們在這方面的創新與努力,養殖體積小的蟋蟀,並製成「蟋蟀粉」、加工成義大利麵。昆蟲擁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夠取代牲畜肉類作為人們的新蛋白質來源。實際上,不少亞洲國家本就有使用昆蟲的文化,像是泰國會食用蟋蟀、中國會食用蠶、韓國會食用蛹等等,昆蟲確實可以作為糧食來源。Cricket_Pasta_buy小麥粉80%,蟋蟀面粉20%(居屋艾蟋)
目前,Bugsolutely的蟋蟀義大利麵已經上架到歐洲不少商店,可見人們已經漸漸能夠接受這些革新食品。對於台灣是否有可能接納這種食品,馬西莫表示他們也會願意嘗試探查台灣市場,但前提是必須先了解台灣法規上,是否能夠接納昆蟲為食品並提供上架銷售。吃素救地球
回應糧食危機和蛋白質飲食攝取,對地球環境帶來的破壞, 相信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改為吃素。不過來自香港Green Monday創立者楊大偉(David Yeung)認為,要人們徹底投入蔬果飲食、放棄承載著長久以來的飲食文化傳統,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因此David創立Green Common素食食材店,是全球首間一站式綠色素食生活館,極力推廣素食飲食,亦投入新素食食材的創新, 推出了「未來雞肉」(Beyond Chicken)、 「未來漢堡」(Beyond Burger)、 植物蛋(Just Scramble)。
另也有子公司Right Treat使用香菇、非基改大豆、豌豆、米作為主要食材,研發了「OMNIPORK新豬肉」,相較於一般豬肉也有著低卡路里、低膽固醇、高纖維、高鈣質、低飽和脂肪的好處。投入素食食材創新, 相信是目前針對生態環保、 生態永續的主流之一。
除了香港Green Monday,新加坡Monde Nissin不約而同地投入了素食基礎的肉類食材革新。Monde Nissin科學與技術主管安迪·古蘇莫(Andy Kusumo)表示,Monde Nissin於2015購入了食品公司Quorn之後,致力於研發了菌類蛋白質(Mycoprotein, fungi protein)作為肉類替代品。菌類的分子結構能夠仿造肉類口感,藉由食材結構改變,而得以在不添加任何非自然化學添加物之下, 製造出近似肉類口感的素食食材。Quorn目前推出了10幾種菌類基礎的雞塊、魚柳、熱狗、漢堡肉等,在新加坡各大主要賣場皆有銷售。
「有機」與「科技」的對話
作為對自然生態與環保永續推廣的一份子,聽見如此的創新消息,不禁憂慮。
不論是Bugsolutely的馬西莫、 Monde Nissin的安迪,皆坦誠地對《有機誌》表示,這些革新食材很難被承認是有機的食材,歸根究底是因為它們的「不自然」,影響了一般人對它的評價和採用。就算採用天然、無污染的食材,但是加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
儘管如此,安迪也堅定地表示,雖然很難被承認為有機,但是在加工過程上絕對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也確保製作過程是零污染的,就食品本身而言絕對是乾淨、健康的。
這次的高峰會,確實讓我們看到了有機與科技之間的對峙拉扯張力。若說有機是企圖以回歸自然的方式,以期達到停止加害生態環境、讓大地之母帶給我們安全健康的糧食,從而讓世界回歸一個平衡,那麼這場高峰會的科技趨勢,則似乎以另一種型態在提倡著另一種選擇。科技能取代天然嗎?
技術農業提倡者似乎都有這麼一個隱含的前提:若是以現今科技發展的時代,讓人們已經無法回到原始自然的過去,那麼開創一個與自然共處的「新形態」農業似乎是必要的。換言之,科技農業似乎就是企圖以創新的方式,來達到上述的生態環境維護、安全健康糧食的生產、讓世界回歸平衡的目標。
然而作為有機領域的推廣者,我們確實欣賞與我們共享理想的朋友們,但是手段的採取往往就是關鍵問題。我們雖然期待有更多人,共同來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理想努力,但是也希望彼此都能時刻警惕著,以免陷入本末倒置的窘境;更無法披著有機「漂綠」的概念來行企業利益之收成。
文/邱瑋茹
歡迎加入有機誌Line@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