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解讀睡眠品質這個現代概念

研究者認為,人類整晚睡眠的習慣,僅僅是從幾百年前開始養成的。

已經是淩晨兩點了,但她仍然醒著。被問及是否一切正常,她回答道:“是的。”問及為何無法入睡,她答道:“我不知道。”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家Russell Foster認為,她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回歸到了過去的二段式睡眠模式之中。”研究表明,在過去,人類的睡眠被分為兩個部分,而中間的時間段人們則保持清醒。

A. Roger Ekirch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名歷史學家。2005年,他在《一天的結束:過去的夜晚》一書中介紹了人類過去分段式的睡眠模式。在20世紀之前,很少有人對人類的睡眠進行直接的科學研究。因此,Ekrich花費了幾年的時間,從早期的文學作品、庭審記錄、日記以及醫療記錄中尋找有關人類睡眠的隻言片語。他的研究甚至追溯到了荷馬史詩的《奧德賽》。在研究中,他發現了超過500條記錄,表明人類有“第一次”和“第二次”睡眠。Ekirch接受BBC採訪時表示:“重點其實並不在於我發現了多少條記錄。而在於過去的人類命名它們的方式——他們似乎覺得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他清楚地知道這一切——即便處於從第一次睡眠醒來之時就感受到的惶恐之中。他快速地推開窗,想要憑藉某種物質的存在把這種惶恐驅趕走,趕出這個房間。這個房間就像是整場夢的見證者一樣——儘管它並不是。”

——查理斯·狄更斯,《巴納比·拉奇》,1840年

同樣地,在英格蘭民謠Old Robin of Portingale中,也有關於通過睡眠來應對抑鬱症的描述:

“第一次醒來時/喝上一杯熱飲/第二次醒來時/悲傷無所蹤影”

直到20世紀,在中美洲、巴西的人們仍然採用兩段式的睡眠方式——奈及利亞的人們至今亦是如此。

一分為二的夜晚

分段式睡眠,或者叫做碎片式睡眠、二段式睡眠模式具有以下特徵:

  • 第一次睡眠(又叫“沉睡”)大約從黃昏開始,持續3-4個小時;
  • 人們在約午夜時醒來,進行活動,直到數小時後再次入睡。這段活動的時間被稱作“守望”。人們通常會祈禱、劈柴、與鄰居社交,或是過夫妻生活。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段1500字左右的描述,提到了社會階層較低的家庭通常會有更多的孩子,因為他們把夜間醒來的時間都用在生孩子上了。實際上,很多醫生都會建議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造人活動”。Ekirch找到了16世紀一位元法國醫生的相關記錄,記錄中提到懷孕的最佳時機並不是第一次睡眠之前,而是經過了充分休息的第一次醒來之後——這樣,人們可以更加“享受”這一過程,雙方也都會“做得更好”。
  • 在進行完活動之後,人們又會開始第二次睡眠(又叫“晨睡”),通常持續到早上。

何時棄用,為何棄用?

人類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Ekirch也提到過,很多文本都能夠證明人類在數千年的時間中一直維持著這樣的睡眠模式。那麼,為何我們對於早期人類的睡眠規律所知甚少呢?其原因可能在於,人們不得不在半夜起床,給壁爐加柴火。

Craig Koslofsky在他的《夜晚帝國》一書中提到,在18世紀之前,在淩晨吵醒整個家庭是很不體面的,因此人們會在“守望”時間中完成所有的夜間活動。隨著現代照明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在夜間進行的活動大大增加,最終使得人們精疲力竭。夜間不睡覺,而白天打瞌睡的人,會被認為是“放縱自己”,正如Ekirch在1825年的一本醫學週刊中發現的、給父母的建議中提到的那樣:“如果沒有特殊的疾病或是事故,除了第一次睡眠,不應當有額外的休息。否則人們就會在應當睡覺的時候自動醒來,並在不應當睡覺的時候豎起耳朵打盹——人們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無節制、有損信譽的表現。”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們對於“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兩次睡眠之間的間隔,則成為了毫無意義的、對睡眠的打擾——而睡眠是至關重要的。

失眠的出現

有趣的是,就在二段式睡眠模式日益式微的同時,有關失眠的記載漸漸出現了。Foster和其他很多人都在思考,失眠到底是不是人類對於連續睡眠的生理反應。睡眠心理學家Gregg Jacobs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對於演化的絕大多數階段來說,我們始終堅持一種睡眠模式。半夜醒來是正常的人類生理活動。”他還提到,人們常常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兩次睡眠中的活動時間通常會被用來冥想、反思。他說:“如今,我們不會在這些事情上花費太多時間。實際上,在現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會感到焦慮、壓力、抑鬱,沉溺於酒精和藥物。這並不是巧合。”或許,我們不會在40歲的時候死亡,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這的確不是巧合。

1990年,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實驗。受試者連續一個月、每天身處黑暗的環境中10個小時。他們的睡眠模式漸漸變成了二段式睡眠。因此,也許這正是我們最原初的睡眠模式。但這種睡眠模式是最健康的嗎?

科學給出答案

並不是所有人都只通過整夜睡眠來休息的。午睡在很多地方都很很流行,也有“天賦異稟”的人僅僅打個盹就能滿足一天的休息需要。很多人別無選擇,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休息,比如需要照顧嬰兒的父母,或是換班制的勞動者。

然而,休斯頓聖盧克聖公會醫院睡眠專家Timothy A. Connolly在接受《每日健康》採訪時表示:“研究表明,能夠連續睡眠7-8個小時的成年人的壽命更長。”有些人睡6個小時就足夠,有些人需要10個小時,但關鍵在於睡眠的連續性。他還表示,睡眠被打斷會影響到人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條血管、每一個器官;並且,患上中風、心臟病等疾病的幾率也會上升,還有可能導致過度肥胖、情緒失調。現代科學得出的結論是高度一致的:連續、長時間地睡眠,能夠讓你生活得更加健康——即使這並不是人類天然的睡眠模式。

作者:Robby Berman,Big Think特約撰稿人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由世界經濟論壇與Big Think聯合發佈,轉載請注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

翻譯:彭永康   責編:萬鴻嘉

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平臺,旨在集合各方觀點,討論全球、區域及行業性重要話題。

加入好友
歡迎加入有機誌[email protected]生活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購買有機誌網站(樂活市購物)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29
我,好嗎?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19
天冷低溫 血壓變化不可輕忽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