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能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荷爾蒙變化可能是主要原因。圖片來源:CC0

新研究指出,曾經進行母乳餵養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較低。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且時常伴隨痛苦的疾病,它是指子宮內膜出現在生殖器官附近的輸卵管、卵巢或其他部位。

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科學家萊斯利·法蘭(Leslie Farland)表示:「研究發現長期間餵養母乳的女性,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較低。」

法蘭在對外新聞:「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而且目前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子(modifiable risk factors)所知甚少,母乳餵養可能是減少懷孕後,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的重要有效方法。」

這項開始於1989年的研究追蹤數千名,參加「第二期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II)」,追蹤時間長達20研究人員發現,在這段時間內,近3,300名婦女在生下第一個孩子後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小組接著專注於女性的母乳餵養行為,特別是受測女性母乳餵養的時間、嬰兒接受固體食物或配方奶粉的時間,以及距離第一次產褥期(Post-Partum Period)已經過多少時間。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每次生產後餵養母乳時間,每增加三個月,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就會降低8%。若是純母乳餵養的女性,每增加三個月的喂養時間,風險下降了14%。

研究人員也分析了整個生育期(對於多次生產的女姓而言)對女性罹患該病症的風險後發現,那些母乳餵養至少18個月的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降低了近30%。研究認為,女性在嬰兒出生後,因餵養母乳而使得經期暫時停止,也許能部分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較低,但母乳餵養引起的荷爾蒙變化也可能起了作用。

不過為什麼餵養母乳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症狀,以及需要進行手術評估以確認診斷的機率較低,目前仍不清楚。

法蘭表示:「研究結果支持了公共衛生部門和政策文獻倡導母乳的作法。」她補充說:「我們的工作對於建議希望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的婦女有重要意義,希望今後的研究能夠說明,母乳餵養是否有助於減輕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患者的症狀。」

美國大約10%的女性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症之苦,其症狀包括腹部疼痛、經期疼痛和性交疼痛。這項研究於日前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編譯/方秀芬

本文由英國醫學期刊(BMJ)作者 Mary Elizabeth Dallas 發表

※醫療保健內容僅為參考之用,無法取代實際的醫療行為,如有任何疑問請洽詢相關科別之醫師,或有疾病應立即就醫。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29
我,好嗎?
Posted by 編輯部Tom | 2022-12-19
天冷低溫 血壓變化不可輕忽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