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宜蘭縣頭城農場辦理「頭城農場循環農業示範觀摩會」,吸引許多休閒農場業者及農友前來觀摩,會中展示了在農業、食物、生態三面向的循環模式示範,與會者對於減少廢棄物的農業操作方式表達高度興趣。許多農場擁有群山圍繞的環境,每年產生許多林木副產物,藉由花蓮農改場導入有「黑金」之稱的生物炭製作技術,應用農場原本即有的柴燒窰3座,每年可生產4.3噸生物炭,等於從空氣中回收11噸的二氧化碳,達到真正的「減碳」,且生產的生物炭可開發作為農場除臭、土壤改良及栽培介質等用途,分別應用在客房、禽畜舍、作物生產及伴手禮當中,是生物炭技術應用相當成功的案例。
頭城農場經營特色為休閒遊憩及教育場域,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因此農場裡亦種植蔬菜、水果等作物食材提供遊客享用,同時也產生許多廚餘或剩食問題。農場除了將部份廚餘餵食農場禽畜動物之外,另外應用花蓮農改場研發之廚餘雙槽處理機,協助處理廚餘細碎化、瀝油瀝水、攪拌乾燥等過程,機器每日可將15公斤廚餘製作成無味的粉狀堆肥約0.5-1公斤,這些堆肥與有機質肥料混拌後則再度施用於農場的土壤中,供應作物生長養分,此項技術的導入兼具環保及循環利用的意義,將食物和農業兩方面的循環緊密扣合。
花蓮區農改場也將兼具食用及生態功能的多樣植物種植在菜園旁,例如馬蘭、仙草、夏枯草、水芹菜、茴香等,除了提供遊客窯燒披薩食用材料或是飲品之外,植物花朵可吸引天敵益蟲,以及提供獨居蜂良好的居住環境,都可間接幫助降低菜園內的害蟲,達成活躍的農業生態循環,更與食物循環緊密連結。
杜麗華場長於觀摩會中感謝頭城農場積極配合投入,期望藉由此次交流讓減廢、永續的農業循環技術可擴及更多農場應用,循環農業計畫總召集人畜試所黃振芳所長亦撥冗到場鼓勵大家支持循環農業行動。觀摩會現場來賓皆從中獲得不少啟發,表示可考慮將技術應用於自己的農場,以提高各種資源利用效率。
循環農業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可推升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永續經營。政府大力支持循環農業政策,目前已有愈來愈多農場循著此理念前進,本次觀摩會即為花改場依照農場需求將技術導入,協助量身打造適當的操作模式,期望藉由示範場域觀摩方式帶動大家一同力行。
編輯:Joanne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今天給行動幫助我們持續的工作……
“有機誌”有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甚至是愛上我們!正因如此,未來,有更多的想望,期許能夠更完整、更忠實地將這一篇篇、在有機世界裡各自努力的故事,傳達出去。希望有一天,美麗的花朵之後,就是甜美果實的收成。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您也可以通過在 Facebook上 關注我們並在 Twitter上關注我們 [email protected](@lohascity)來表示支持。
歡迎加入有機誌[email protected]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