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做最喜歡的事
很多人說我的脾氣好,跟小孩互動時會像平輩一樣,其實我對他們也會發脾氣,只是後來改進不少,這是我自己比較慶幸的一點。
四個孩子的青少年期,家裡是一塌糊塗。孩子天天早上不起床,我和太太怎麼推、怎麼叫就是沒用,更離譜的是他們連站著穿衣服也會睡著。平常家裡迪斯可音樂震天響,吵得我和太太快耳聾;老大的功課平平,老二則總是班上倒數幾名,老三女兒從小愛漂亮,帶回來的男朋友我們一個都不喜歡,總覺得這些男生看了都討厭,想把他們趕出去。
那時候家裡常充斥著我和百齡大呼小叫的聲音:「還不快去睡覺!洗澡囉!」人,住的Villa裡頭沒電視,也沒電話、報紙,兩個人大眼瞪小眼覺得無聊,乾脆半夜溜出去到迪斯可跳舞。哈哈,想起來也覺得很有趣。
其實父母沒必要把和小孩一起做他們喜歡的活動當成一個苦差事,有時候你會發現也挺有樂趣的。我偶爾想,如果我也是個傳統的父母,只會要求他們寫功課的話,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四個小孩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
我最欣賞四個孩子的好個性及善良的心。有一次帶孩子們去看棒球,最小的兒子黑立行才幼稚園大班,好動的他會靠著欄杆,走過去擁抱其他小朋友,雖然被抱的小朋友有點嚇一跳,但在小兒子黑立行的眼中,他覺得這是個愛的世界,所以他很輕易可以去擁抱、關愛別人。至少這點我做不到,他的哥哥們也做不到。有次參加活動,坐我旁邊有兩個女生看到立行很可愛,就過去問他:「小弟弟你叫什麼名字?幾歲?」而立行也很快跟她們熟稔起來。想想看,有多少小孩對陌生人感到害怕、恐懼,但如果能讓孩子們從小覺得這是個愛的世界,該有多好。
美國卡內基有位在學校教書的兼任講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小布希還是州長的時候,老布希和柯林頓選輸掉了,他們班上有位小朋友就是小布希的女兒,那個小朋友常常帶著笑容,是非常友愛的個性。
選舉結果公布的時候,老布希輸了,午餐時間就有很多人圍著那位小朋友揶揄
她:「妳的爺爺輸掉了,妳的爺爺輸掉了。」老師看到這個情形,覺得小朋友很不應該,正準備出面干預的時候,沒想到小女孩不但不生氣,還跟嘲笑她的同學說:「對,我爺爺輸了,但我相信柯林頓也會是位很好的總統!」我聽了非常感動,這個孩子的爸媽在孩子面前一定言行一致。雖然柯林頓是老布希的對手,但也沒有口出惡言,否則孩子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在這種教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我想一定會是個保持客觀、中立,有獨立人格的人。衷心希望我的孩子也是。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品
教養小孩真是知易行難。也許你在書店可以買到十本、二十本怎麼教養高EQ孩子的書,但自己做起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在二○○六年二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看到關於「愛情」的專題報導很有感觸。有位即將結婚的新娘,希望每個來參加婚禮的朋友都能給她一個建議,告訴她怎麼經營美滿的婚姻?婚後要如何才能幸福?
雖然文章裡頭沒有寫最後新娘得到什麼建議,但我自己開始想像,或許這位新娘打開信封,看到朋友給她的建議,她最大的感慨可能是:你們每個人怎麼說的都跟做的都不一樣。當父母的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們可能買了很多教養小孩的書回來,但當自己要教養小孩的時候,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教養小孩其實和經營婚姻非常類似,結婚前覺得另一半跟自己個性不同,可以有互補作用,非常好;結了婚以後想法變了,都希望改變對方,讓對方跟我們一樣。動不動為了摺棉被、擠牙膏的小事就可以吵翻天,甚至決定要離婚。
陳之藩有篇文章寫道,美國和歐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歐洲教育家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顆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這讓我想到臺灣的教育,不是挖礦也不是種花,而是塑膠工廠裡頭的模型,要求個個都一模一樣。
教養小孩,學校雖然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別的小孩一樣,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當年一樣;我發現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是生氣他們沒有照我的話做,沒有跟我一樣。這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典型例子。如果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小孩,像種花一樣讓他們自然長大,尊重小孩、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或別人的複製品,那父母也應該很欣慰了。
媒體曾經有份調查報告指出,西方小孩比較有自信,因為他們的獨特性受到尊重,也因為父母採用鼓勵及讚美的教養方式。
十幾年前,我在溫哥華遇到當地卡內基訓練的負責人,他說自己八、九歲時,爸爸常常會問他很多問題,凡事都會徵詢他的意見,例如爸爸會問他:「我們搬到這裡來住好不好?我來這個教堂當牧師你覺得怎麼樣?」他現在回想,一個八、九歲的小孩根本不懂事,爸爸問他問題、徵詢他的意見,不見得是要他的答案,而是希望他能多思考,長大後成為一個有思考力的人。
反觀在臺灣,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小孩:「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趕快洗澡!」「不要再上網了!」如果我們可以把命令句多改成一些問題,如果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再舉例來說,父母常叫孩子趕快吃飯,孩子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叫我趕快吃飯?其實父母心裡真正希望小孩趕快吃完飯,他們就可以趕快洗碗;但如果換個方式,如同我們進行卡內基訓練時,會問孩子們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個孩子說,他想變成籃球職業選手,我們會問他:「好,變成籃球職業選手要什麼條件呢?」孩子回答:「身體要強壯,要長得高。」怎樣才能身體強壯、長得高呢?那就是趕快吃飯囉!
所以,問孩子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思考,引導他們找到對的答案,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間,親子互動關係也會完全不同。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
圖:Image by kamilabogumila from Pixabay
作者:黑幼龍
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台灣40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200人之一。
1987年引進全球知名的企管訓練課程「卡內基訓練」,幫助企業發揮人力資源潛能,增強企業競爭力,開啟企業人才培訓的風氣。
股神巴菲特先生在自傳中,將他的成就歸功於卡內基訓練所學之溝通力。卡內基訓練全球有超過800萬畢業學員、3000位講師,以超過30種語言授課,在全球超過75個地區提供服務。
在臺灣:畢業學員超過40萬人,合格授權講師超過120位,並與多家「國家品質獎」得獎公司成為長期合作夥伴。
著有《破局而出》、《贏在影響力》、《只要你比別人更想飛》、《遇見更好的自己》、《黑幼龍的心靈雞湯》、《這樣想,你會更快活》、《抗壓力:為成功人生打基礎》、《黑幼龍和你談心》、《掌握人際5力,職場人人是貴人》、《黑暗中總有光》、《養出好孩子,非慢不可》等書。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