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聚會 回到家鄉開啟幸福農人生活

南澳,在這個山海相鄰的小鎮,東面向著寬闊的太平洋,是宜蘭土地面積最大,人口密度卻最低的鄉鎮,風景優美民風純樸。4年前一對夫妻為了就近照顧父母,帶著孩子從台北回到家鄉,開始了他們幸福滿足的農夫生活。工作與家人,思考兩者的意義

黎盛忠與太太原本都在台北旅遊業工作,小時候在宜蘭南澳長大,因為父母忽然相繼驟逝,想到住在花蓮的岳父岳母,以及孩子未來的發展,夫妻倆決定搬回宜蘭。回到家鄉後,最初兩人打算假日一邊做國內旅遊業,平日則規劃務農,沒想到田裡的農事很多要做,忙都忙不完。

剛開始回來,沒人相信可以做得長久,就連親戚也不看好,說著就算去羅東找工作也比回來做農好,還熱心的分析優劣,也許是擔心在這個小小的地方,限制了夫妻倆的發展。只是爸媽的離開,夫妻兩思考了自己的人生,留在台北的意義,還有孩子的未來,對他們來說,回到這塊土地接觸有機,是他們最快樂自在的選擇。

「其實一開始是老婆提議要回鄉種田,台北的主管還罵我們瘋了

放下原本在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回鄉種田,絕對不是個輕鬆的決定,身邊的人聽到他們要種田都熱心勸阻,就連自己的孩子都童言童語要他們去找工作。

「我們也看過很多來流浪的人回來之後也都沒有在種了。」黎盛忠說,務農不是輕鬆事,種得出來還要賣得出去,好在他跟太太分工一個負責種一個負責賣,假日太太一個人開著車到台北市集擺攤賣菜,圓山農夫市集、希望廣場、北農假日市集都去過,太太擺攤很有心得,還會參考國外做法裝飾攤位吸引客人,常有固定客人去找她買菜,就連吳寶春都看上他們的玉米筍,選為活動要用的食材。(6月被秋行軍蟲入侵的田地,目前依然還能見到蹤影)

新手農人 種出自我心得

黎盛忠有十幾塊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總面積5公頃,依季節而種,種有水稻、玉米、玉米筍、地瓜等作物。種田經驗只有小時候幫忙家裡種過薑,菜鳥農夫一開始沒經驗,栗子南瓜不好照顧,一下雨全部死掉,疫病一來又全部都沒了。只好找農改場跟農試所協助,上課後再把學到的實踐在農地裡。

務農4年,現在田裡農事都他獨自做業,他說種植還沒找到一個方向,還在摸索中。之前聽員山的前輩說水稻收成前兩三周就要把水放乾,結果種出來的米不好吃;由於南澳土壤屬於砂質又淺層,因此割稻前兩三天把水放掉就好。「別人灑肥只要2~3次,這邊種有機的需要8~10次。」黎盛忠笑著和我們分享他這四年的種田經驗,和在台北的高壓生活相比,他其實很享受在田裡的時間。

(圖:被颱風淹毀重新種植的田地)

「被颱風打掉淹掉又怎樣,重新種就好啦!」

 小時候種家裡種薑,黎盛忠帶父親去醫院時,醫生第一句話就說「你是不是做農的」,讓他反思農藥所造成的傷害,他認為有機雖然比較難種,不過比起農藥要注意學習的少多了,對環境也比較好。宜蘭夏秋之際容易受到颱風侵害,但他看得很開,對他來說颱風、病蟲害都是很自然的事,淹掉吃掉又怎樣,只要重來一次就好,這不是問題。

問他會不會繼續做,他回答就算孩子大了也依然留在宜蘭。一開始回來反而兒子最不習慣,不敢赤腳踩沙,現在除了到處跑來跑去,原本過敏流鼻涕的問題,回來東部也解決了。只是有機若要經濟生產還是需要設施,為此黎盛忠未來要找尋新通路、嘗試其他作物,學著與大自然為伍。

採編:Joanne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月刊發表。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