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自傳筆記

由一位英文教授,而不是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學家,來寫一本關於亞隆的書,似乎很奇怪,但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對小說和心理分析之間的關係深感興趣,而且我針對這個主題寫過幾本書,第一本是《談話治療:文學裡的心理分析》(The Talking Cure: Literary Representatiopns of Psychoanalysis, 1985),探索曾經歷過精神崩潰,並接受了某種治療的知名文學作家,他們之後以小說或非小說的故事形式寫出了自己的經驗。多年前,我訪問了傑出的心理分析師兼小說家艾倫‧輝利斯(Allen Wheelis),寫成了一則篇幅很長的文章,收錄在一本向他的工作致敬的書中。我原本也想用這個方式書寫亞隆,但是我發現,他的著作太過浩繁又複雜,無法僅僅用一篇文章涵蓋。於是有了這本書。

我不像亞隆那麼歷史悠久——我生於一九四五年,正如我反覆告知我的學生的,我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我在奧爾巴尼(Albany)的大學教書四十五年,外加之前在康乃爾大學念博士的時候當過五年講師。在我事業接近黎明與夕暮的時候書寫談話治療——一個長久令我著迷的主題——有著特殊的重要性。

亞隆的書讓我更深刻地了解,為什麼我的某些教學法會有效。我立刻想到兩個例子。首先,亞隆長久以來堅持,心理治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醫病關係,大量的實驗研究也支持這個觀察。我相信,師生關係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比老師教給學生的任何知識都更為重要。我鼓勵我的學生直接稱呼我的名字,亞隆也鼓勵他的病患直接稱呼他的名字。我的學生知道我很關心他們。正如老師可以在學生生命中造成影響,學生也在老師的生命中造成影響。我很幸運,幾十年來都跟我的學生保持聯絡,甚至教到了他們的孩子。或許有一天,我可以教到學生的孫子呢。

第二,在心理治療師自我坦露上,亞隆是最有影響力的倡議者。自我坦露一直是我教學的基石。教師的自我坦露可以帶動學生的自我坦露,而我試著為學生示範自我坦露。從已經發表的、對我的書的評論中,我得知我是文學課堂上極少數鼓勵自我坦露寫作的人。學生告訴我,大部分的高中和大學老師不准他們在寫作中使用第一人稱,主要是害怕助長過多的主觀性。確實,學生不應該每句話都從「我認為」或「我覺得」開始,但是用第一人稱書寫可以鼓舞學生勇於進行反省,這在「客觀」書寫中就算不是做不到,也是比較困難的。我的書《危險書寫:課堂中的自我坦露與自我轉化》(Risky Writing: Self-Disclosure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the Classroom, 2001)針對的就是,一個帶著同理心的課堂如何讓學生書寫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議題。文學課不是支持團體,但是我盡力創造一個安全、有同理心的課堂,讓學生可以互相支持。《叔本華的眼淚》裡的一個角色說:「教育和治療之間至多只有一點模糊的界限。」(261,中文版305)

和亞隆一樣,我也寫過幾本教科書,每一本都收錄很多學生針對各種個人的主題的寫作。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微妙壓迫感,我都是在我的課程結束,學生已得知自己最終成績之後,才詢問他們是否可以讓我在書中引用他們的作品。他們會隱藏自己身份的資訊,並使用筆名。然後我讓學生清楚看到我對他們作品的評論,以及我如何將它安排在書中的脈絡裡。我也會取得大學審查會的許可,該單位負責監督校園中所有的人類研究。如同亞隆一樣,我發現學生就像病患,想要說出自己的故事。他們也從聆聽同學和老師的故事中獲得許多助益。

我的人生非常充實,無論家庭或工作都充滿快樂。矛盾的是,我的許多著作都是關於我生命中的兩個悲劇:一九六八年勞動節,我的大學教授兼導師蘭‧波特(Len Port)自殺身亡,以及二○○四年,結髮三十五年的第一任妻子芭芭拉(Barbara)以五十七歲死於胰臟癌。我好幾本書的書名裡都有自殺瀕死死亡切割鰥寡等等字眼。對我而言,閱讀亞隆的書一直是一種療癒經驗。他幫助我發現,我寫的許多(或許是大部分的)書都是在持續努力理解並適應我自己的死亡焦慮。書寫亞隆十分令人著迷,並能肯定生命、深刻療癒。閱讀亞隆列出的許多哲學書籍,例如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斯賓諾莎(Spinoza)、叔本華和尼采,也非常有益。

資料來源:心靈工坊提供

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

Writing the Talking Cure: Irvin D. Yalom and the Literature of Psychotherapy

作者:傑佛瑞‧柏曼

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特聘英文教授。著有《書寫鰥寡:喪親之境》(Writing Widowhood: The Landscapes of Bereavement)、《教室裡的死亡:關於愛與失的寫作》(Death in the Classroom: Writing about Love and Loss)和《垂死前的教誨:愛、失落和學習的回憶錄》(Dying to Teach: A Memoir of Love, Loss, and Learning)(中文書名皆暫譯)等書,均由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SUNY Press)出版。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