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20年歷史的倫敦農夫市集,目的是將美食帶到消費者的餐桌。找到真正的美味食材,保留傳統的種子基因,延續過去的味道給下一代。
在連鎖超市遍布全國之際,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號召有相同理念的農夫,組織市集。在這裡有種植者、捕魚者、養蜂人、烘培者等農漁牧生產者。他們希望透過市集推廣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在資本主義功利的社會中,找到一片淨土能讓獨立小農有個可立足之地。身兼多項功能的農夫市集
第一場農夫市集於1999年在倫敦市中心舉辦,如今整個城市每週有超過20個固定舉辦的農夫市集。除了幫助農夫增加收入之外,市集還兼肩負了其他任務。為了讓市集能像蒲公英般擴散,他們利用閒置的城市空間,作為有機農夫市集舉辦的地點,同時也提供社區居民聚會的地方,例如將原本閒置的運動場轉換為市集後,讓居民們可以在此聚會、交換食譜,也可以買菜。
倫敦農夫市集是個堅強穩定的平台,它提供了社區當季豐富食物供應來源,鼓勵永續種植、保存古老種子,不因商業利益而失去了食物的原味。在市集裡尤其提倡減少使用塑膠袋,鼓勵發揮創意找出另類包裝方式,例如用葉子、或是竹筒等等。目前除了鼓勵大家自備環保袋、少用塑膠袋之外,也積極教育消費者關於使用塑膠袋會對環境帶來多大的傷害。輔導與教育 從走進市場開始
在城市裡,農夫市集是另一個與自然連結的教室,鼓勵大人和小孩關心土地議題,品味自然新鮮摘採的蔬果,並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認識這些食物的生產者、農夫、漁夫與相關人員。鼓勵孩子走進廚房,學習簡單烹飪技巧替自己的健康把關。從食材開始,認識泥土、植物、昆蟲和大自然的一切環環相扣。
倫敦農夫市集以作物為主角,生產者為配角,根據節氣和月份,主推不同時令的蔬菜水果,在春天時候可以吃到新鮮的野生大蒜、五月盛產蘆筍、六月是鮮紅的草莓季、夏天有蘋果、櫻桃、秋天有桃李和玉米。十月之後準備迎接最後一次收成。農夫市集也漸漸寧靜下來,不再喧囂,這是一首自然週期之歌。親手種植採收 享受真食物的美好
倫敦農夫市集其中一位創辦人就是被《衛報》譽為「農夫市集女神」的Nina Planck,從小在美國農村長大,跟著父母務農跑傳統市場讓她學會了欣賞食材的美好,後來專注撰寫美食書籍,農夫市集是她的舞台,也是她的夢想發光之地。她出版的「真食物」(real food)一書,鼓勵人們拾回傳統料理的精髓,用最純粹的食材,激發出食物本身的風味,而不是仰賴大量的工業化學食品,而失去了烹飪的真誠。
倫敦農夫市集同時肩負許多公益任務,例如「城市種植計畫」( Capital Growth project)鼓勵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將閒置空間化身為都市菜園,享受親手種植、採收的樂趣。也與小學合作,每年約有3200名學童,到農場認識動物、撿拾雞蛋、親自體驗農業的真實環境。未來當孩子們在吃到食物時,能夠想起並知道,食物如何得來不易。農夫市集的下一個二十年
倫敦尤其重視餐廳與食材的結合,有機農夫市集主推從農場到餐桌,越來越多的餐廳加入直接向農夫市集採購,主廚親身辨識食材的新鮮程度,最終為饕客端上有愛的美食。例如Nutbourne、Hand Made Food、Clerkenwell Kitchen 這幾家知名餐廳,都是農夫市集的合作夥伴。
為了下一個二十年,倫敦農夫市集持續在市區精華地開拓設點,教育民眾,主辦方笑說,或許這樣會引起原本奢侈品牌的抗議,但是相對於物質奢華,人民的健康無價,在寸土寸金市中心的農夫市集,不再只是一股潮流,而是漸漸地成為倫敦市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文:林珮芸
林珮芸,筆名@simple,有機誌、綠雜誌/綠建築(臺北)八年專欄作者;有機會網、生態分子(北京)特約作者。書籍【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2017)】、【全球旅店空間設計趨勢 (2015)】共同作者。曾受邀貼身採訪國際知名創新人士,如日本當代建築師偎延吾、「藍色經濟」剛特.鮑利(Gunter Pauli)、西雅圖有機連鎖超市PCC營運長、美國Modern Farmer創辦人、全球500強Zipcar創辦人。
圖片來源:London Farmer Market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109年8月號刊發表。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