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首爾的潮流中心,最繁華的地方,也是作為首爾東大門地標的東大門設計廣場(DDP),鄰近有各式各樣的美術館、藝廊,時尚空間,每年的四月到十二月期間,每個月的第二、三、四個週六,都會有一場農夫市集。從早上十一點到晚上七點,從白天到黑夜,自然地融入城市的氛圍。
位於廣場的歷史文化公園及創意廣場,該市集以「跟美味相逢」為主題,一般由有機耕作的小規模生產商、主張慢食(Slow Food)為主。DDP東大門農夫市集創立於2016年,前身是慢食市集(slow food market),目的是在城市中推廣一種有品質的慢生活、真食物、從學校到社會的農業美學。在此可以遇見生產者、農夫、加工者、創作者與教育組織,特別是青年和一般民眾。市集內除了可找到有機栽培的農產品外,亦可以買到工藝品及設計產品,元素相當豐富。無論鍾情健康食品或創意作品的都不容錯過。
由於鄰近設計中心,DDP農夫市集更加重視視覺美感,在這樣的農夫市集中,常會看見花藝、綠植、設計師、藝術家等,將市集妝點得更為美麗。位於鋼筋水泥大橋下,有這樣一批人,帶著尚沾滿泥土的新鮮蔬菜,為市民展示田野生活的真實面貌。自然的風吹向城市,忙碌擁擠的車水馬龍,也因為這樣的慢活市集多了一些情調。夜晚的市集燈火,為夜歸的人提供方便的採買去處。一天的農夫市集,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場景,各地的生產者聚集在此,新鮮作物產地直送,農夫與消費者面對面,建立起彼此信賴的橋樑。多數農夫市集開放時間短,僅有不到六小時,鼓勵集中購買。然而,DDP農夫市集的教育意義高過於交易目的。他們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精華區,鼓勵年輕人回歸自然,認識食物,支持有機農業。一整天的市集,有娛樂表演活動、農產品的展銷、互動課程,將週邊逛街的青年一併吸引過來,讓他們瞭解食物的重要性。逛美術館的文藝青年未來可能也是買菜的人,追求時尚美麗的人未來也可能是重視身體健康的客群,DDP寬廣包容的心,從小眾市場走向大眾,擁抱未來。
如同許多城市一般,在首爾不太容易購買到有機農產品,DDP在城市中建立一個微型社區(community)在此,人們可以對話和交流。農夫市集中不但重現韓國傳統食物的精髓,也歡迎西式料理,無論是果醬、起士、飲品、鮮花和植物,都可以找到自己客群。其中特色產品可以在此品嚐:馬格利(韓語:makgeolli,又稱農酒,是朝鮮半島一種用米發酵而製成的濁米酒(醪醴)馬格利酒精含量6-8%,帶有甜味。在梨花盛開季節生產的馬格利,加有梨花的味道,因此稱為「梨花酒」。而英式紅茶口味果醬更是受到女孩們的吹捧。另外還可以發現環保木餐具、料理用具和獨立設計師的作品。素食者可以在這裡找到米製優格、特色麥片和各式義大利醬。2020年,市集舉辦「米蛋糕甜點創業大賽」鼓勵青年利用米食發揮創意,融合食物文化與農業的未來,以這樣的主題創業,串連起不同世代,走向更光明的願景。
2019年,東大門市集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國際化的農夫市集,因此添加了英語介紹,將首爾東大門這個地標和農夫市集推上世界舞台。隨著韓流興起,社交網站上不乏有許多外國朋友相繼介紹他們眼中的首爾,其中一定不會忘記提到東大門農夫市集,在他們眼中,這是一個特別可愛,精緻、小巧、具特色,常常會有驚喜發生的市集。
市集,讓生活更美好,可以吃到美味食物,遇見藝術家,還可以為下一代環境教育播下種子。友善環境、零塑生活、有機農業和永續設計,是本市集強調的重點。
新飲食文化說的是,運用本地生產的作物,加上創意和研究精神,開發出不同以往的飲食體驗,DDP農夫市集希望可以創造新的農業思維,讓原本傳統的食材跳脫侷限,跟上健康、時尚、創意的風潮,讓韓國食物更有魅力。
文:林珮芸
林珮芸,筆名@simple,有機誌、綠雜誌/綠建築(臺北)八年專欄作者;有機會網、生態分子(北京)特約作者。書籍【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2017)】、【全球旅店空間設計趨勢 (2015)】共同作者。曾受邀貼身採訪國際知名創新人士,如日本當代建築師偎延吾、「藍色經濟」剛特.鮑利(Gunter Pauli)、西雅圖有機連鎖超市PCC營運長、美國Modern Farmer創辦人、全球500強Zipcar創辦人。
圖片來源:DDP Farmers Market
本文同期由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農產運銷報導”109年9月號刊發表。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