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寧靜

「再忙,也要享受一下寧靜時光,我把它調成一種甜在心裡,心在水憩,雲端,霧裡,雪中的生活。」

每一年的新春,我都給自己一車功課,一樣期許,今年期待能再寧靜一些,享受人生難得的溫存,有人說,四十歲以上的好靜,青春期好動,可是愛靜的人往往會遇上愛動的孩子,我們家正是如此,再許一個願,今年當我想靜的時候,他們別太動。
我猜這只是痴人作夢吧。
想靜的時候,我常常想及通往故鄉的那一條路──北宜公路,它載運了多年的鄉愁,只是這些年常是為了演講才返鄉,也就來去匆匆,很少停下車來盡情的欣賞,也許是心境轉換,開始想過自己的人生,終於懂得佇足的哲學,停下來,往吊橋走去,俯視溪底,清亮的溪中閃出銀亮亮的翻身溪哥,美麗極了,坪林這幾年很用心的營造一個好山好水的觀光環境,魚兒早已成群,而且碩大肥美,在吊橋處自然匯集嬉遊,時而躍起,時而翻轉鱗光。

潺潺的溪流在美麗的山間流動,溫柔的冬風,從吊橋另一邊的竹林頭拂面而來,醉人的花香,一波接一波傳送,有如置身天堂只是來去,我開始願意付出一些時間,在茶街停下腳步,與茶農話家常,或者用頓午餐再上路,或者隱身茶藝博物館,喝盞茶側聽山中聲籟。

我非天生的雅趣之徒,從未花過時間享受生活裡的美好偶遇,我與多數現代人一樣──忙、忙、忙,沒空放鬆。

而今改過遷善,即使一條溪,一個午後,一場雨,一種香味溢流,都把我引入沈沈的夢鄉之中,我不想再錯過我的生活。

我有時喜歡繞遠路,反一個方向,從北濱返宜,只因為想享受海的浪漫,我多開了幾十公里,在金沙彎、鹽寮、北關停下來,坐在海石巨岩上,觀賞騰空濺起的壯麗浪濤,傾聽冬風如箭。

享受寧靜常想成避世遠方或者出林,一個朋友就這樣移民東部,可是沒過多久又移民回北,原來他是耐不住東部的靜與慢,哎,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巨隱隱於心,心不靜,人生便少了奇蹟了。
寧靜一事其實該是隨處可見的,一個人閤上眼在浴室裡耽溺一小時,也是寧靜之處,兩個人坐在頂樓泡壼茉莉花茶,醉看倦鳥知返,蟲鳴低唱,晚霞墜西,也是一種寧靜,這些事太簡單了,你我都做得到。

倒是避居山野的寧靜對我有點難,城市雖煩,反而更易修行,教我練習如何安排時間,找著平靜,懂得放鬆,心靈澈澈,這些內心的大智慧更難修,修得了,未來有機會隱身山林,就不至於有觀光客症候群了,住一天還好,住三天想逃。

享受寧靜與賦閒在家也常被人擺放在一起,以為只有無業者才能寧靜,賦閒又與能耐錯置在一起討論,以為有能耐的人,才有資格偷得浮生閒,事實並未必然,三芝有一群藝術工作者,都非有錢人,收入也不固定,但為了寧靜生活,仍願放下紅塵紛擾,在小溪、老榕、古厝下,過著簡約的山居歲月。

吟詩、作對,唱歌、聽雨,作畫、捏陶,成了他們的一天。

只要懂得割捨,誰都能享受寧靜,我有一位朋友,與你我一樣,白天是上班族,周一至周五忙得不可開交,但到了該閒的時候,他可就不忙了,開車載他出去玩樂,發現他比愛玩的我,還要悉台北的時地物,陽明山彷彿他的後花園,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每一家店的特色,那家咖啡好喝,那家放山雞五吃很道地,那裡山藥饅頭道地……。

陽明山的船屋、秘密花園、山頂厝、鄉村園、白雲山莊……他能倒背如流,更令人稱奇的是,不會開車的他,對於山裡的路熟得有如一部地圖。

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說過:「如果你終於相信了自己,你就知道如何生活了。」

寧靜生活,看似簡單,也不簡單;它的簡單在於人人辦得到,而不簡單之處在於放下不易。

有位哲學家說得好,人生的一半是工作,另一半是生活,我牢記於心,這一半生活,我真的要定了。

是的,再忙,也要享受一下寧靜時光,我把它調成一種甜在心裡,心在水憩,雲端,霧裡,雪中的生活,暫時離不開紅塵,只盼心靜,身境,人靜,一切全靜,靜下來,做一個會呼吸的人,享受最接近身旁的幸福音律。

撰文:游乾桂

1958年生於宜蘭員山,從事臨床心理治療16年後,於1996年辭卸工作,回歸最快樂的生活家,著有《活得好的100個理由》等近百本書,曾榮獲新聞局金鼎獎,這些年致力於悠遊生活的探索。

編按:此文為2007.01發表於有機誌005期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

加入好友

分享:

您可能也會喜歡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