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之衝擊
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衝擊全球,例如美國及澳洲森林大火、歐洲熱浪、北極海冰溶化與海平面上升、亞洲洪旱災等,不僅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生命與財產也面臨極大的威脅,同時亦限縮了人類可居住的區域。為了降低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減少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排放勢在必行。根據巴黎氣候協議,首要目標為「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之內」;鑑此,許多國家開始制定永續發展政策並致力發展節能減碳技術,例如減少森林砍筏、使用再生能源、推廣電動車、降低石化燃料依賴等。
位於太平洋之島國諾魯深受極端氣候之威脅,近年來的乾旱影響民生用水及作物灌溉,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島國是如何面對衝擊,並對節能減碳貢獻一己之力呢?
諾魯二氧化碳排放情形
諾魯位於南太平洋,接近赤道,國土面積為21.3平方公里,人口僅約1.1萬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我國堅實的友邦。地理上與世隔絕的諾魯,能源需仰賴進口,而柴油發電為國家供電之主力,其碳排放量相當可觀。諾魯近年來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供電,未來目標為提升太陽能發電,減少對柴油發電的依賴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諾魯人民所需之糧食及原物料亦依賴進口。估算空運生鮮食材之碳足跡,平均每公噸食物運送每公里所釋放的二氧化碳約為1.1公斤;從諾魯最大出口國澳洲為起點,與諾魯的距離為3,341公里計算,每公噸食物之碳足跡約為3,675公斤。
除了進口糧食之碳足跡之外,諾魯人民習慣焚燒枯枝落葉以維持環境整潔,焚燒每公斤有機廢棄物排放約1.2公斤二氧化碳,由此可知焚燒有機廢棄物不僅造成空氣污染,也將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氣中。
台灣駐諾魯技術團建立循環經濟生產模式
國合會駐諾魯技術團為提升諾魯人民營養狀態,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盛行率,執行「膳食多元化推廣計畫」,藉由生產蔬菜與雞蛋,配合營養教育,建立人民均衡飲食觀念。
然而諾魯可耕地面積狹小,砂質土壤非常貧瘠,不易保持水分與肥力,因此不適合栽培作物。為了突破環境限制,技術團收集社區之枯枝落葉與農場植物廢棄物作為原料,混拌計畫中養雞場的雞糞製作堆肥,將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減少焚燒有機廢棄物及雞糞棄置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技術團去(109)年共收集36公噸有機廢棄物及21公噸雞糞製作堆肥,估計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47公噸(如附表)。將製成的堆肥施於田間,不僅提供作物所需營養而提升產量,亦能改善諾魯砂質土的特性,提升保水與保肥能力,更可將二氧化碳固定於土壤之中。
透過技術團建立的循環經濟栽培模式,已能在這片貧瘠的土壤栽培20餘種蔬果,並將化學肥料施用量降至最低,使人民可以品嘗到來自台灣農業技術的美味與健康的蔬果。
食用在地食材,替地球減少碳排
諾魯糧食依賴進口,當地超市冰櫃中來自澳洲的冷藏生鮮蔬菜,其碳足跡相當可觀。若能鼓勵諾魯民眾栽培作物,所生產蔬果的碳足跡比起空運產品少得多。以在地生產大白菜為例,生產每公噸約排放0.4公噸的二氧化碳,然而空運大白菜之碳足跡光是空運旅程就產生了3.5公噸的二氧化碳,且尚不計內陸運送、包裝以及冷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技術團去年共生產蔬果6公噸,相較於進口蔬菜,能減少22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相較於當地焚燒有機廢棄物及攝取進口蔬果,技術團去年堆肥製作(減少47公噸碳排)及在地生產蔬菜(減少22公噸碳排)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9公噸,相當於栽種6,900棵樹每年之二氧化碳吸收量;其所占面積約為10座個足球場,對於面積狹小的諾魯來說,影響可觀。
技術團於諾魯建立了循環經濟栽培模式,並達到永續減碳之效果。未來透過技術團社區推廣,鼓勵民眾栽培及攝取當地所產蔬果,不僅可提升營養狀態,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盛行率,更可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圖一、發送菜苗進行社區種菜推廣
圖二、教導農民利用有機廢棄物和雞糞製作堆肥
圖三、教導當地居民使用袋耕與堆肥克服土壤貧脊的問題
圖四、孩童到台灣農場學習體驗食農教育
圖五、世界糧食日活動展示技術團在諾魯種出多樣化的蔬果
文:駐諾魯技術團 詹若謙
資料來源:國合會駐諾魯技術團 https://www.facebook.com/TTMinNauru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