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山河大地、黃花翠竹
都是妙諦,都是般若
無一不是佛陀法身的示現
到佛光山的遊人訪客,除了參訪莊嚴的殿堂,走在綠蔭的菩提路上,鳥語花香,彩蝶紛飛,令人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佛光山的生態環境優而多元,植物種類繁多,一年四季,輪番上陣迎賓,展現不同面貌。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他說:「佛教是重視自然生態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築常和山林融為一景。我也喜歡植物,五十三年前,在一片荒山峻嶺開山時,能夠保留的樹木,我都儘量不砍伐;開山後,也陸續廣植樹林、花草來美化環境、淨化空氣。幾十年來,已是綠意盎然、繁花似錦。」
佛光文化出版《全露法王身─佛光山植物之美》,作者吳欽杉校長,是美國賓州大學財務金融學博士,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佛光大學副校長、美國西來大學校長。他對植物很有興趣,教學之餘,喜歡閱讀佛經、觀賞研究植物。他自述對於初次認識的植物,就像結交新朋友一樣,總是想辦法知道它的名字;而面對每天有緣重逢的植株,就和老友寒暄一般,能夠清楚喊出它的名字,心中不免生起喜悅之感。也常常被每一種植物的型態、性格、特徵,而感動每個生命都是那麼獨特。
全書精選五百餘張精彩照片,每一種植物附有小檔案及觀賞位置,文圖並茂,具有認識植物的圖鑑功能,有助了解植物生態構造;也是與植物相遇的橋梁,透過文中的歷史掌故、人文情懷,讀懂植物、讀出感悟,可說是兼具深度、廣度的美麗圖書。本書僅收錄百餘種植物,猶如海水一杓,實不足以描繪佛光山所有植物全貌。邀約有緣的您到佛光山來場知性、感性之旅,欣賞佛光山的自然生態之美!百花叢裡,找找看有哪些花朵像燭台、像毛筆尖、像奶瓶刷;有哪些果實像牛角、像棋盤腳;又有哪些樹幹如象腿、如酒瓶、如章魚,這些各種奇形怪狀的花朵果實,讓《全露法王身─佛光山植物之美》帶您一探究竟!
菩提樹
別 名│畢洛叉樹、波羅叉樹、缽羅叉樹、畢缽羅樹、覺樹
英 文 名│ botree
學 名│ Ficus religiosa
生物分類│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
原 產 地│印度半島、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
觀賞位置│佛光山本山:不二門前、靈山勝境、朝山會舘前、八十坡、東山等地
佛館:八塔前面曼陀羅園
菩提樹,梵語為vilakṣa,音譯為畢洛叉樹、波羅叉樹、缽羅叉樹;其果實稱為pippala,所以也譯為畢缽羅樹。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在畢缽羅樹下禪坐思惟,夜睹明星而覺悟世間緣起性空的真理實相,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它被稱為菩提樹,或覺樹、佛樹、道場樹。在生物的分類中,菩提樹屬於桑科榕屬,而榕屬以無花果(Ficus carica)為典型植物,西方世界也稱它為神聖無花果樹(sacred fig)。
佛光山在開山之初就種菩提樹,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提到「吳修齊先生幫我種了很多的菩提樹」;本山和佛館園區內到處都可以看到菩提樹,讓枝葉繁茂的菩提樹述說覺悟的故事!
佛光山不二門前的廣場兩側,菩提樹都已經高過旁邊的房子。從不二門的階梯拾級而上,進入靈山勝境,兩旁栽種許多菩提樹,都枝葉婆娑。誠如大師說的:「這一段路,就猶如走在菩提樹所成的菩提大道,登臨佛國世界,上大雄寶殿,禮拜佛陀的金容法身。」這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正是提供五百羅漢思惟法義的蔭涼!
大師在《佛光山開山故事》也說:「佛光山朝山會舘前的這棵菩提樹,是我栽種的。當初這棵樹是種在坡地的路邊,下面是深溝,沒有泥土,後來慢慢填了土才成為平地。」這棵菩提樹也同時述說著佛光山開山的艱辛歷程。
大佛城附近有座龍亭,龍亭旁邊有一棵綠意盎然的菩提樹,是幾十年前大師救活的。那一年,颱風吹倒了好多棵菩提樹。其中有一棵小菩提樹,它的樹幹還很瘦小,才種下去不久就被吹倒折斷。大師心生憐惜,又把它種回泥土裡,還找來一堆稻草覆蓋起來保護它。經常為它澆水,讓濕潤的稻草可以涵養小樹,大概一、二個月後,它開始冒芽,終於又活了起來。大師就是如此平等地慈悲對待一切生命。
菩提樹通常是常綠喬木,終年不凋,但在乾燥季節則會落葉;它有個明顯的特色,就是濃綠色的心形樹葉,葉尖延伸成長尾狀。台灣的菩提樹在春夏之交,樹葉全數掉落後再迅速長出嫩葉,佛館成佛大道的兩側,靠近八塔的地方各種植一排菩提樹,平日就非常莊嚴,在換新葉的時候更是顯得生意盎然、光彩奪目;尤其五和塔前那二棵,滿樹的淡紅色新葉芽,特別顯得喜氣。
資料來源:佛光文化
書名:《全露法王身—佛光山植物之美》
作者:吳欽杉著
出版日:2019年10月
出版者: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
贊助廣告:如果您通過此廣告頁面上的鏈接購買商品,我們可能會賺取少量佣金。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