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羅馬是古文明誕生的地方,市民生活由此發展。如今的羅馬依然保留著神殿遺跡建築,許多初次到羅馬觀光的訪客,一定會被古羅馬市集的名字所吸引,古羅馬市集不僅是古羅馬的發源地及市中心,也是羅馬七座小山丘的共同交集。如今已經成為一大片廢墟,算是文化保護遺產,在西元前一世紀,古羅馬市集原為市民的集會地及市場,但受到長年來的摧殘與破壞,現今只剩古羅馬市集裡的八角型建築風之塔Tower of the Winds保存最為完整。本文介紹的並非古羅馬市集,而是更親民的傳統菜市場。
石柱古堡早已不復往日輝煌,但不變的是,這裡依舊是人們聚集地,繁忙熙攘,是當地人重要的文化地標。鄰近古羅馬市集,位於威尼斯廣場以西,是羅馬人生活的傳統市場,擁有一個浪漫的名字 鮮花廣場。鮮花廣場,是羅馬唯一一個沒有教堂的廣場,也是舊城區裡規模最大的一個市集。和歐洲許多的市民廣場不同,有人說西班牙的市民廣場是留給觀光客,但羅馬的鮮花廣場是羅馬人的私房廣場。每天除周日外早晨都開闢為蔬菜和魚類市場,鮮花、雜貨等小販也都聚集在此。這裡的鮮花特別便宜,顧客上市場順便帶回一把鮮花彷彿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無論男女的日常,也是羅馬人的生活儀式感。
鮮花廣場是羅馬的一個長方形廣場,廣場雖然嘈雜,卻豐富多彩,以視覺味覺來看都很吸引人。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小廣場,由於當年這裡是梵諦岡通往羅馬市中心的必經之地,又瀕臨台伯河岸,所以數百年前就已經是一個商業興盛的地方。不大的規模大約有40個攤位,日復一日地販售著義大利新鮮食材,除了常見的蔬果生鮮,還有風乾火腿乾貨以及各式各樣的醃漬小菜。義大利是特別講究美食的民族,即便是工業化時代,市場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加工品和取代食品,但義大利人依然相信天然的手工料理,熟食品多是沿襲祖母的秘方,親手製作,看不見量產的商業化,反倒是給人一種媽媽親手做菜的美好回憶。
鮮花廣場早上是傳統菜市場,販售蔬菜和魚類,中午過後就成為露天咖啡座,晚上則變成了啤酒花園。這裡,你可以聽到市民間的日常交談,夾雜各種方言。最多的是販賣蔬果的攤位,其次就是出售義大利麵、蜂蜜、香料、紅酒和鮮花的商鋪。在義大利如果想要買麵,建議可以來到傳統市場買通心麵,會比商店的選擇更多、便宜更多。各種五顏六色、多樣形狀的義大利麵令人賞心悅目,幸福感滿滿。
鮮花廣場早期曾經是羅馬的刑場,哲學家布魯諾因為發表了“日心說”等一系列言論,被認為是異教徒,被處以火刑。1887年,為了紀念他於是在廣場豎立他的雕像,如今布魯諾被認為是言論自由的代表。鄰近花市廣場的拿佛納廣場(Piazza Navona)有一個噴泉,因為它的外形酷似陶罐,而命名為陶罐之泉,市民喜歡聚集在此,邊吃東西邊欣賞雕像藝術,當地最有名的藝術家貝尼尼的的作品無所不在,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像細膩生動,讓鮮花廣場添加了浪漫的藝術風情。
除了菜市場、啤酒花園,這裡也聚集了大量的咖啡店,有許多獨立音樂人在此演唱,販售獨立音樂CD,想當一天羅馬人?建議可以花上半天在這裡享受輕鬆的時光。和多數歐洲觀光市場不同,義大利人的民族性和台灣有雷同之處,務實、喜愛美食。因為羅馬的藝術氛圍讓菜市場多了濃濃的藝術感。除了花市本身,附近街道的商店也很值得一逛,街道巷弄之間隱身了許多皮具手工藝店,超高的水準不難想像出義大利是時尚誕生地。
伴隨時代一同前進的鮮花廣場也曾經歷經過擴建,經歷了羅馬觀光的興盛時期與現在的疫情時代,鮮花廣場盡職地扮演著供應生鮮的角色,也是一個人們情感交流之地。簡單、樸實、真誠似乎是該地的精神。無論消費習慣如何改變,菜市場似乎有種魅力,讓時間慢下來,讓人們駐足,在不確定的生活中找到一點踏實的存在。
文:林珮芸
林珮芸,筆名@simple,有機誌、綠雜誌/綠建築(臺北)八年專欄作者;有機會網、生態分子(北京)特約作者。書籍【在田中央:宜蘭的青春.建築的場所.島嶼的線條(2017)】、【全球旅店空間設計趨勢 (2015)】共同作者。曾受邀貼身採訪國際知名創新人士,如日本當代建築師偎延吾、「藍色經濟」剛特.鮑利(Gunter Pauli)、西雅圖有機連鎖超市PCC營運長、美國Modern Farmer創辦人、全球500強Zipcar創辦人。
圖片提供:攝影 Alesia Kozik
地點 Erfurt, Germany
https://www.pexels.com/photo/pretty-woman-standing-in-the-market-of-vegetables-7341747/
支持〝有機誌〞請由此購物:【樂活市LohasCity購物商城】商品,用消費行動來支持我們永續經營!因為,想傳遞的故事實在太多;好還要更好,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敢停下腳步的堅持。